查看原文
其他

直击脱节痛点 搬开“拦路石”

何曼 在线学习 2022-04-28

文/《在线学习》杂志撰稿人 何曼

对于产教融合,很多人认为是“老生常谈”,认为是概念改革、口号改革。但当这一理念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到产教融合,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初级阶段升级为区域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融合的中级阶段,继而升级到推动产业与教育系统性变革的高级阶段、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组成部分时,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领域亟需改变观念,并把写在纸上的口号变为行动,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去。虽然校企脱节、培养目标错位、上热下冷等产教融合的痛点仍然存在,虽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诸多实践尚在尝试阶段,但是可以肯定,破解痛点,探寻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需要政府、高校、产业界等各方的全力推进,更需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从业者的认知提升、行动发力,开辟产教融合的新境界。


  痛 点  

直 击

直击脱节痛点

搬开“拦路石”

校企合作痛点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产教融合深入持续发展的“拦路石”。要找准从概念改革、口号改革升级到行动实施路径中的痛点,并聚焦痛点找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平衡点。

解决好校企合作中的现实问题是推动产教融合深入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参与讨论的专家、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产业代表一致认为,虽然国家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但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仍然存在“校企合作脱节”“上热下不热,职热普不热,校热企不热”现象:育人标准脱节、双方积极性不高、双方需求未达到共鸣点等。随着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改革不断走向纵深,校企合作痛点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产教融合深入持续发展的“拦路石”。

“拦路石”一:育人标准脱节

突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瓶颈,实现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入持续发展目标,就要找准从概念改革、口号改革升级到行动实施路径中的痛点,并聚焦痛点找到校企双方发展杠杆上的平衡点。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刁庆军指出,站在高校角度,当前产教融合的校企双方存在三个方面的脱节。一是育人标准的脱节。高校关注的是知识,产业界希望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实践的能力。在这一层面,教育界和产业界存在标准错位。二是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科规范修订的速度远落后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如何与新的应用背景相结合,有待思考。三是教学评估与产业界的人才评估标准不同。校内的教学评估主要体现为课业评估,而产业界更关注的是对动机态度、自我认知以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估。

“战略目标与战术标准的不一致是最大痛点。” 产教融合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田克美与刁庆军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就继续教育而言,定位是首要问题。继续教育无论是学历还是非学历不应是补充或补偿教育,更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减版。它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类型不同和技术标准不同。“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有职业的人,因此其主要目标是使受教育的人有更强的职业能力。比如,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论文的理论性研究与继续教育学生论文的工程性方案,就没有孰优孰劣。”

认同此观点的还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隋明成。他指出,校企双方没有做到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在于,融合程度不够,存在“两张皮”现象;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存在脱节现象;双方互动不够,存在需求不明确现象。

“拦路石”二:观念认知不到位

除上述标准脱节、战略战术不一致外,产教融合的痛点还体现在观念认知方面。

对产教融合的观念认知不到位。转变思想观念是顺应时代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提高企业对产教融合观念的认知,对实现产教融合“真融真合”、深入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丁凯指出,很多企业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自身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就像有的业界专家评述的一种社会现象:“企业可以为央视新闻几秒钟的广告,每年支付多达10亿元的广告费,却很少见到企业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投入巨资的报道。”

无独有偶。北京商校原党委书记、北京祥龙(企业)大学原校长史晓鹤认为,产教融合的痛点之一就是企业高层对产教融合的认知不到位。认知不到位直接导致规划实施、资源集聚不能很好落地。

从高校层面来看,观念认知的误区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高校对于产教融合还停留在产学研合作开发产品、联合攻关课题等较为“狭义”的涵义上,对“广义”的、特别是对当下更偏重于人才培养、技能教育概念的产教融合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认知;二是一些高校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很重要,也应该大力推进,但职业院校是主力,应该冲在前面,普通高校办学层次及核心工作不在于此,不应投入太大精力。对此,史晓鹤呼吁,“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优质企业、龙头企业,都应重视产教融合,并发挥引领作用,与职业院校共同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拦路石”三:体制机制不健全

体制机制创新亦是产教融合的一大痛点。“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企业和学校的紧密合作。而利益有多明确,产教融合就有多深入。”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校长柏定国认为,不谈利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定要回答“对企业有何好处”这一问题,即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利益的共创、共享基础之上。对此,史晓鹤表示,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同时,构建内生动力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才可以确保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企业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校方要教学落地,学生要提升能力或就业,多方要共同寻找融合点。形成融合点的关键在于合作机制的建立。有业内人士认为,没有合作机制,就会后劲不足。因此,除观念认知、资源集聚、需求共鸣外,在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校企双方都要有“契约精神”。

与此同时,田克美对于如何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方案。他表示,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战略,对推动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良好机遇。一是要主动把继续教育“种”在“经济”里,“长”在“市场”中;二是要对接高新技术产业,把产业资源和标准“迁移”“嫁接”于继续教育体系;三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并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发展整体解决方案的大平台。

因此,当前产教融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是完成从概念改革到概念实现落地,是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初期阶段,进入转型升级、再深化的行动实施阶段之时,解决校企脱节的“两张皮”问题。以此为突破口,找到产教融合破界、跨界、创新的未来路径,实现其承载的“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融合的国家发展战略”使命。

专题目录

观察

概念交锋

痛点直击

  • 直击脱节痛点 搬开“拦路石”

解决之道

  • 产教融合从“破冰期”迈入“深水期”

高校继续教育案例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和企业一起敲定并完成学历继续教育订单

高职院校案例

  •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群

  •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联合 创集成式供应链产业学院

企业案例

  • 祥龙产教共同体充分发挥国企办学优势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1年2-3 合刊(月刊)(总第68期)


精彩活动

关于征集出版 《2020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的通知

关于召开“第七届全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期刊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的通知

4月15-17日|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高级研修班与您在杭州不见不散!

精品悦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